回顾本届世预赛,国足的溃败并非偶然。18强赛第二轮对阵沙特的失利成为转折点:本场比赛,国足在主场早早领先并在长时间内占据人数优势,但最终未能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反而在补时阶段被逆转,最终痛失胜利。蒋圣龙的乌龙和红牌,武磊中柱的遗憾,以及王上源越位进球的争议,都成为空洞的回忆,化作了惨痛的0分。
如果那场比赛国足能够全取三分,出线形势可能截然不同。然而,数据显示,本届世预赛15场比赛,国足共丢球29个,场均接近2球,仅有1次零封对手,防守漏洞和缺乏关键时刻的把握能力,成为了制约球队前进的致命短板。
这场失利的残酷性在于,它暴露了中国足球的“魔幻现实”。在世预赛36强赛中,国足凭借新加坡门将桑尼的11次扑救,勉强凭净胜球优势惊险晋级18强赛,为球队赢得了10场宝贵的高水平锻炼机会。当时,球迷们还抱有希望,期待通过更多的比赛积累经验,帮助球队成长。然而如今,国足却在18强赛中毫无还手之力。媒体人陈永评论道:“无喜无悲,奇迹只是希望,结果实属正常。2030年,恐怕也难有实质性进步。”当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足球梦想却寄托于邻国门将的“超神发挥”时,荒诞的宿命感已悄然蔓延。
赛后,“选帅”成为了舆论的焦点。记者白国华的一句“选谁好呢?”道尽了人们的迷茫。对比两位主帅的执教成绩,李铁在12强赛中6场比赛1胜2平3负,胜率仅为16.7%;伊万科维奇在18强赛中带队出战9场,仅取得2胜7负,胜率22%。表面上看,伊万科维奇的数据略优,但实际情况却不容忽视——李铁在疫情封闭、无主场优势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拼下3场不败,而伊万科维奇则在拥有数万主场球迷的加持和更宽松的出线名额下,交出了最差的18强赛战绩。
记者陈华曾提到:“抛开道德争议,李铁的技战术至少让球队踢出了韧性。”但更值得深思的是,足协技术委员会明言“主帅年龄不得超过70岁”,然而最终却选择了72岁的伊万科维奇——选帅标准与实际决策的脱节,揭示了中国足球“专业人做专业事”理念的深刻困境。
一位外国数据博主MisterChip的讽刺言辞尤为刺耳:“14亿人找不到25个能踢进48队世界杯的球员。”这句质问直接指向中国足球青训的巨大断层。邻国日本、韩国早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青少年联赛体系,越南、泰国通过留洋计划培养人才,而中国足球却仍在“归化救急”和“土帅洋帅之争”之间徘徊。本届世预赛中,国足的平均年龄为29.8岁,是亚洲区参赛队中最为“老龄化”的阵容之一。当对手派出“00后”冲击防线时,国足的主力框架依然停留在十年前。
在雅加达球场,国足将士的背影显得异常疲惫,夜幕降临,2026年的世界杯梦想已破灭,2030年的曙光却依然渺茫。从“冲出亚洲”到“不被东南亚吊打”,中国足球的目标一再降档。然而,更令人痛心的,不是某场失利,而是看不到尽头的恶性循环——在“换帅-失败-再换帅”的怪圈里,在“口号震天响,青训纸上谈”的荒诞中,中国足球究竟何时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踏上救赎之路?
或许,比输掉一场比赛更可怕的,是大家早已预见到结局,却无力改变分毫。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