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黑历史”也随之浮出水面。早在2023年,米高就曾在社交平台发言,说大陆球迷不懂足球,而香港才是亚洲的骄傲。而在代表香港队出战时,他从不抬头看国歌,低头系鞋带已成常态。俱乐部显然没有做过充分的背景调查,或者压根没有重视这些问题。
米高的言论和行为引发的后果十分严重。第二天,米高通过私信尝试解释,说自己在德国长大,讲话比较直率,但显然没有人买账。随后,他又发布了一段道歉视频,表示愿意捐出未来一年薪水的20%用于足球公益。可惜,合同都还没有生效,你究竟拿什么捐?这道歉更像是表演,大家根本不买账。
紧接着,苏州东吴宣布正式解约。俱乐部表示,依据合同第12.3条,米高的行为已严重损害了俱乐部和国家形象,因此解约合法且无风险。中国足协随后宣布追加禁赛一年,而米高的前东家——德国曼海姆俱乐部则直接表态“永不录用”。
米高在球场上的表现本来就一般,职业态度也差,竟然敢公开挑衅中国球迷,封杀他不仅是必要的,更是理所应当的。
更令人讽刺的是,米高原本被看作是俱乐部吸引商业投资的工具。苏州东吴曾预计他加盟后,将为俱乐部带来700-800万的广告收入和门票收入,还能借此蹭上一波“归化融合”的舆论红利。然而,事与愿违,合同签约不到两天,俱乐部社交账号就被5万条留言攻陷,球迷的抵制声浪一波接一波,潜在的赞助商纷纷撤离。结果,俱乐部以1.7万元解约米高,要是合同正式生效,赔偿金额恐怕会高达21万元。
这件事并不是毫无预警的。在签约前,米高就因其对国歌的态度以及社交媒体上的不当言论遭到质疑。显然,俱乐部要么没有关注这些问题,要么压根不以为然。对他们来说,只要是归化球员,只要能以内援身份上场,其他的都不重要。但现实狠狠打脸了他们。
米高事件之后,球迷自发建立了辱华球员数据库,公开收集所有归化球员的社交记录、赛场表现及负面言论。而霍启刚的微博评论区也因此直接爆了,十几万条留言要求彻查此事。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起事件暴露了一个灰色产业链:一些境外中介通过包装亚非混血球员,伪造履历、操控数据,甚至帮助他们申请某些护照,再以高价将他们卖给那些缺乏背景调查机制的中国俱乐部。俱乐部重视球技而忽视背景,成了这些人赚钱的工具。米高不过是这条链条中的一颗小齿轮,却无意中暴露了整个产业的漏洞。
这一事件的价值,不仅仅是让相关部门和俱乐部意识到潜在的风险,更在于它推动了改革。2025年7月18日,中国足协出台了新规,所有归化球员必须参加文化认同测试和国家历史笔试,并签署《道德承诺书》,一旦违反,将禁赛1到3年。同时,俱乐部的合同模板也进行了更新,新增了辱华行为的三倍违约金条款,不再手软。过去只有20%的合同包含这一条款,现在这一条款成为了标配。
这次的事件,无疑给中国足球行业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再不整顿,归化球员可能真会变成割韭菜的工具。
其实,中国球迷并不排外。艾克森、蒋光太、李可等归化球员早已赢得了球迷的心,他们不仅踢得拼命,场上尊重国歌、行注目礼、为国效力,始终没有缺席。米高事件也提醒我们:归化球员不仅要有过硬的球技,更要有基本的底线。毕竟,这不是所有国家都能给你机会的地方。
中国球迷讲规矩、讲尊重。你拿着中国的护照,挣着中国的工资,站在中国球迷面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别拿扩音器骂我们。米高事件的处理,也让我们看到了俱乐部、球迷和足协联手的力量。三方迅速行动,不仅挽救了一个俱乐部,更整顿了整个行业风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