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拳选手如何成功转型MMA (上篇 不可忽视的阻挠因素)

说起踢拳选手转战MMA,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是“黑龙”阿迪桑亚。对比其他很多转战MMA却没有取得好成绩的踢拳手,黑龙的转型确实非常成功,且风格是难以复制的。我将在这一篇文章解释为什么踢拳手转型会如此困难。

常看比赛的观众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踢拳手缠斗能力差。这确实是他们先天最大的短板。摔跤和柔术无论是从训练方法还是实际运用思路来看,与站立格斗都有非常大的区别。在踢拳比赛中如果被对手搂抱会被场上裁判及时拉开,而缠住对手反而是摔柔进攻的第一步。以日本优秀踢拳手平本莲为例,虽然打击能力十分出色,但没有在缠斗上下功夫,所以第一场输的很惨,成为日版嘴炮康纳的跨界梦被迅速掐灭。

我想补充的是观众仅仅看到踢拳手被按在地面摩擦的危险,往往忽略缠斗短板带来的另一大限制——很多打击技术无法有效运用。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前几年邱建良、魏锐等中国顶尖踢拳选手尝试跨界MMA,基本都在首回合迅速输掉比赛。像邱建良刚开始虽然用得意技回旋踢击倒对手,但完全不敢压上去补刀。等对手起身后非常谨慎地在外围游走,除了继续尝试过几次回旋踢,几乎没有任何其他打击动作。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看看Glory双冠王佩雷拉的两次MMA比赛,可以发现他的打击与踢拳擂台上相比显得犹豫紧张,动作力度也刻意收了很多。我们称这种情况为“身体太紧了放不开”,以这样的状态很容易输掉比赛。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站立打击上的风险。无可否认踢拳手的纯站立技术比MMA选手优秀,但这不等于他们比拼站立打击时就是绝对安全的。从规则上来看,MMA比赛中即使不打算摔倒对手或在站立状态做降服技,搂抱后仍可以比较自由地连续膝击、肘击或施展Dirty Boxing。大部分踢拳比赛注重的是选手距离把控、步伐灵活以及流畅的拳腿组合这三方面能力,恰恰没有持续内围打击这一项。踢拳手在MMA规则下这方面是有些吃亏的。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MMA拳套比踢拳的小很多,穿透力也有一定增强。踢拳比赛中可以抬高抱架护头,利用拳套的大范围防御面积躲过一劫,在MMA里这样做的成功率会下降不少。

综合来看,踢拳手要保证自己不会被抱摔碾压;同时防范各个角度的内围打击;还得注意对方的冷拳(即自己没有预料到的拳,用小拳套会增加机率);哪怕成功击倒对手也要小心在追击过程中被对方用摔柔技术反杀。我无非就是想说明转型非常不容易。当然会有很多人想当然说恶补地面短板不就好了。可摔跤和柔术并不比站立技术简单,都需要长年累月磨炼积累。何况从技术动作更新速度来看,摔柔比站立更加复杂。更“令人窒息”的是,上述只是基本事项,如何将摔、打、柔高效连接、迅速转换才是真正考验一个选手水平。

读到这里,是否感觉踢拳手转型无望,还是老老实实守着踢拳赛事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呢?那接下来我列举的人物或许会让你眼前一亮:

UFC中量级冠军“黑龙”阿迪桑亚就是顶尖踢拳手,踢拳、泰拳比赛加起来打了八十多场。

UFC轻重量级冠军扬·布拉乔维奇曾是东欧的泰拳冠军,三十多场比赛全胜。

UFC女子蝇量级冠军“子弹姐”舍普琴科拿过多项泰拳、踢拳赛事冠军,和阿迪桑亚一样属于顶级踢拳手。跆拳道比赛也取得过不错的成绩。

前UFC女子草量级冠军乔安娜曾在泰拳界扬名立万。

常年UFC次中量级排名前5的“神奇小子”汤普森,美式踢拳比赛拿下99胜0败的战绩。

前Strikeforce冠军, 曾常年在UFC重量级前10,挑战过UFC冠军的欧沃瑞拿过K1冠军,曾Ko踢拳界大魔王“魔童”巴德·哈里。

诸如“腿王”巴博萨、“牛仔”赛洛尼、“男模”卓班、“苏里南大炮”罗森楚克、“空手道辣妈”沃特森、“大猩猩”达伦·提尔等知名选手都有丰富的踢拳或泰拳比赛经验。

可见要想成功转型MMA不是不可能。正好国内许多运动员也是从散打转型,我将在接下来文章中分析那些有踢拳背景的运动员是如何在MMA里拼出一份事业。希望能给国内选手及爱好者一些启示。

(来源:投稿 任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