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特稿

训练场上:不疯魔不成活

训练场上乒乓球被弹起又掉落的声音此起彼伏,宋卓衡正与对手进行一轮轮较量。他非常专注,打到兴奋点时甚至会喊起来。“打球的时候不能让自己冷静,我必须得热情地释放开。比赛的时候,教练说,只要我能在场上喊起来,基本上就能涨个两到三分。”训练馆的另外一张球台上,是宋卓衡的朋友殷添悦和对手“厮杀”的场面:乒乓球在球台两方之间跳跃,张弛有度,殷添悦的精气神似乎也如这跃动的小球一般,一边挥动着球拍,一边发出低沉的咆哮。球台前的他,像充满战斗力的战士,虎虎生威。虽然个小,但是打起球来却毫不含糊。

少年班里多的是如宋和殷这样专注打球的孩子,训练馆里,噼噼啪啪的击球声不绝于耳,挥拍、挥汗,一张张稚嫩的脸很快就变得无比通红。他们时而互为对手,用各自擅长的打法相互切磋;时而互相帮助,其中一个当另一个的陪练,让对方磨练自己的球技。每一张球台旁边都有一把椅子,上面放着一个装满乒乓球的盆子。盆里的球打完时,同学们便轮流着捡起掉落在地上的白色小球,他们一边手拿着盆,一边蹲下身去捡。小白球滑溜溜在地上打滚,大家弓身捡球时麻利而快速,不一会儿功夫,原来被球点缀着的地板再次露出猩红色。球捡毕,训练馆里又响起了清脆熟悉的击球声。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乒乓球是他们相处时间最长的朋友。

休息时间:回家是永恒的主题

与训练时的默默挥拍的严肃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课间休息时候的他们,当偌大的训练馆从乒乓声中渐渐安静下来,他们像所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样,聊天、吃零食、玩手机游戏,在小角落里炸开了锅。

年纪稍长的高中女孩坐在球馆的小角落里,谈论着即将到来的小长假。少年班的同学几乎没有周末,小长假对他们来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也是一个需要被好好规划和利用的假期。“就算只放一天假,我也要回去!”,回家,成了在他们来到上海成为中乒院少年班的学生以后所有假期的主题。在年纪稍小些的女孩中间,最引人注意的当属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姐妹花。姐姐叶宝爱手里拿着一部比她的脸蛋还要大的智能手机,小小的手指在微信、QQ等几个软件之间熟练地切换。妹妹叶宝伊手里拿着酸奶,和别人一起看年岁稍长的姐姐打游戏。一个人打,一群人看,她们对游戏的专注堪比训练时的模样。

球馆的另一边是属于男孩子的领地:男生们似乎不在意年龄的差距,只要有游戏和零食,他们就可以玩在一起。一个小男孩从书包里拿出一块巧克力,正准备“大快朵颐”时,被眼尖的师兄殷添悦发现。作为少年班的“老前辈”,殷添悦把小师弟“赶”到后面走廊里吃零食,“有的孩子年龄小,调皮捣蛋,把薯片什么的都洒进缝儿里,保洁阿姨都说了好几次了。”短短的十五分钟的休息时间里,男孩们有的挤在走廊,开启一场期待已久的“饕餮盛宴”,有些阴冷的走廊充斥着咀嚼饼干薯片所发出的“嗑滋嗑滋”的声音;有的则“躲”在训练馆的围屏后面,对着一个手机聚精会神地看游戏视频。

不管拿过怎样的成绩,训练场下,这本来就是一群聪明又爱玩的小孩。

训练场上:不疯魔不成活

短暂却丰富的十五分钟过后,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训练中。因中场休息而变得寂静的场馆,重新响起了乒乒乓乓的声音。他们的状态可以随时切换,前一秒还在打打闹闹,下一秒立刻攥紧了球拍继续“厮杀”。这样的拼搏一直持续到下午五点,孩子们结束训练后回家吃饭。摆得满满当当的鞋柜开始“鞋去柜空”。高年级的孩子大多骑自行车回家,他们结伴而行嬉笑追逐着骑车经过绿瓦前。低年级的则由家长接送。从中乒院大门陆续出来的小孩,蹦跳着坐上家长的助力车,一老一少骑行在上体的校园里,是一道细小而独特的风景线。

初中生方晓宇骑着矮矮的自行车,因为天空飘着雨,她只能小心翼翼地骑行。如果训练是五点结束的话,六点半她就要再次出现在场馆里开始晚训,但是比起去学校上晚自习,方晓宇更愿意打一天的球。她骑出了校门,“混迹”在一群大学生里面,跟他们一起等红灯。过马路后,她将自行车停在了上体第二餐厅门口。“我也有二餐的饭卡呢”,方晓宇说。有时为了方便,她直接就在学校解决晚饭,二餐也成为了她名副其实的“第二餐厅”。

殷添悦喜欢打乒乓球,小时候家里问他想上什么兴趣班,他想都没想就选择了乒乓球;宋卓衡小时候跟着外公去超市,买玩具的时候一直指着要乒乓球;女队的徐凡因为打球训练,已经很多年没有穿过漂亮的裙子,但是她说:“漂亮衣服以后都能穿,打球得趁现在啊。”每个来到中乒院的孩子都有着同一个梦想:站上世界最高领奖台,为国争光。中国乒乓球学院,就像一个“造梦基地”,它呵护着这群年轻人美好又单纯的梦想,让他们得以在成长的路上做一个幸运的梦旅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在荧幕上看到这群小队员站在最高领奖台身披国旗高唱国歌的挺拔身影。

[作者/丁尔驰蓝 摄影/顾至冉]

[责任编辑/董杨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