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实录

到下一个环节,自由辩论环节。

有请双方辩友发言,从正方开始。

你方刚刚的小结已经表明了我方的立场很好,您方全程认可。从四辩手内部宣传角度来看,四方细节无可厚非。我方佐证第二点是,我很愿意中场跟您开心战场聊。您想聊外界人看来的这一部分,我来问您,您是怎么推导出来,假如今天一个不打辩论的外人去看黄志忠,会觉得黄志忠是很可悲的人?

其实,我没有看过黄志忠的比赛,我看过罗文峰老师的比赛,就是这样的感觉。即便是明星辩手,在外面别人会问“那谁呀,是说脱口秀的吗”,这就是作为辩手身份的限制。您提出一个您觉得很美好的名字,我甚至不知道,又如何去评价呢?

如果我不上场,我的父母没看过辩论赛,我的老师也不关注辩论赛,我女朋友也不关注辩论赛,甚至我生活当中的许多人都没有接触过辩论,您怎么让他们与我们的辩手身份产生共鸣呢?作为辩手,我们除了辩手身份之外的其他身份呢?在讨论辩手之前,辩手就只有辩手这一个身份了吗?

您聊的内容其实并非执念的错误,本质上是他人认知偏见和认知失调的表现。在黄志忠这个例子,还有其他例子里,有的人觉得辩手打得好、口才好,但对于不善表达的人来说,是神一样的存在;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毫无感觉。所以对这个人的评价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取决于他人的认知。您的第二个论点,评价本身归结于认知偏差,而非辩论本身。

所以,今天您想跟我聊在外界人看来辩论不好,除了婚姻市场这个问题之外,您方还有没有其他理由?您方在这世上难道只有辩手这一个身份吗?作为辩手,并非只有证明自己执念的辩手才会站在今天的赛场上。您为了证明自己所失去的,在您看来可以舍弃,但在旁人看来,就一定非得这样做吗?

当然,我们站在这里,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们这个圈子很厉害,有很多惺惺相惜的人,有很多模块产生。但这些就能定论吗?就像您刚刚说的,只要进入这个圈子就会兴奋。那么此时我们是否要做一个圈子层的划分,究竟是了解辩论、能为辩论感知的人更多,还是身边那些普通大众觉得您是偏执狂呢?如果有错,希望对方能指出。

第一件事情,我前面已经解释清楚,有时间不代表会在正常生活中表现得好,外人认为我是偏执的人,您方从未论证。

第二件事情,我举例,今天我是一位母亲,职业是让孩子更好,所以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但您作为一个新客家的人不能理解,认为我这样很可悲。

麦克风没开。

就像您刚刚说的,这怎么可能对您没有影响。也许您是一个特别完美的辩手,几乎没有为辩论失去什么,能把时间规划得特别好,但您参加过新生赛吗?在新生赛的圈层中,那些因没能完成自己的目标、为了证明自己的执念而落败的选手,他们有和您一样超人的自制力吗?他们在拥有执念之前,是不是因为证明自己的执念,导致辩手之外的身份出现问题?所以他们的执念破灭了,这就成了我方所说的证明自己的执念,对于辩手来说,虽不是全部如此,但一定存在。请对方直接回应。

您方刚刚所说的内容全是或然论证,这些内容您方从未论证。我在样材里没看到辩手是因为您方所说的理由而执念破灭的。

第二件事情,您还是觉得可悲的结果和状态是错误的,这个问题我已经解释过两遍,您这个想法是逻辑错误,我不再赘述。

第三件事情,我刚才的例子里,您到底要不要告诉我那位母亲是否可悲?

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您要解决一个问题,视角的转化。您不能一直只以辩手的身份看待问题,您也有在赛场下观看别的辩手表现的时候。那么您在观众席时……

正方时间到,有请反方发言。

我想请对方辩友认真倾听我的回答。我刚刚举了一个例子,您作为一个新客家的人,去看一位为了让孩子更好而全身心投入的母亲,您不会觉得她可悲。因为您知道人跟人志向不同,要尊重个体的发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的根本不是职业本身,而是人呈现的价值观和人跟人之间的认知偏差。以您方辩题的观点,可能只是在告诉我人跟人的认知不同,所以他们无法理解,这本身不是职业的问题,而是认知偏差的问题。所以这件事情其实所有风险都在跟我们辩论。